自行车和钉钉之后是什么?

date
Mar 17, 2020
slug
bicycle-dingding
status
Published
summary
小学生为什么会不喜欢钉钉?用钉钉的人和叫别人用钉钉的人又都是谁?小学生与钉钉的矛盾是简单的“技术无法满足使用需要”的矛盾还是代表了其他的什么?
tags
Communication
Academic
Thoughts
type
Post
auth
曾经的中国,是自行车的天堂,而自行车辉煌不再。
深圳自行车道的变迁是这种变化的缩影,但深圳自行车的消弭或者存在方式的变迁背后并非单纯的技术本身的进步或经济的发展。90年代末20世纪初的深圳道路规划历史表明,既有着意识形态的碰撞也有着政治力量的干预。
正如斯迈思提醒中国:技术不是独立而自主的,它的背后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身影,而资本主义的维系与其技术路线和消费关系的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是王洪喆、赵月枝、邱林川等人广泛流传的《自行车之后是什么?》的讨论基点。
回到今天,我国的技术/平台已不单是“邯郸学步”,更不单在本国境内产生影响,甚至一些网络平台已经引起了大国政治力量的足够重视。
最近更有趣的是,“千万小学生痛骂”的钉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Collaboration platforms that support live-video communication”。当我们考虑到钉钉、腾讯会议等大规模使用初期的崩溃问题,就会发现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技术储备、人口基数都为钉钉的出海备齐了条件之后,较早控制住的疫情也为钉钉创造了机遇。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五个条件,甚至是资本市场,似乎都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这种力量似乎意味着什么。
但问题是:小学生为什么会不喜欢钉钉?用钉钉的人和叫别人用钉钉的人又都是谁?小学生与钉钉的矛盾是简单的“技术无法满足使用需要”的矛盾还是代表了其他的什么?
接着,钉钉之后又是什么呢?这或许是和“自行车之后”是什么同样有趣的议题。
回顾历史,我们当然知道自行车之后还有汽车;
可当走到未来,我们真的准备好面对“钉钉之后”吗?

© Reynard 2021 - 2024